自发性脑出血(IC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都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重症疾病,前者的致病因素主要为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后者则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这两种疾病均具有病情发展快、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有众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影响ICH和SAH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降压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和传统口服药物降压不同,ICH和SAH需要使用静脉注射药物进行精确地血压控制,这就对降压药物提出了要求。硝普钠由于价格低廉,且在高血压急症中具有不错的疗效,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中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但长时间输注硝普纳会产生有毒代谢物,可能会增加颅内压。此外,由于其降压效果强劲却短效,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来调整剂量,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硝普纳给药经验。
静脉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也是目前高血压急症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多项研究证明,并且该药也得到了多项国内外指南的推荐,是神经外科降压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但尼卡地平和硝普纳究竟谁更合适作为神经外科高血压管理中的优先之选呢?
降压强劲,但究竟谁更有优势?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尼卡地平和硝普纳在ICH和SAH患者中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该研究对出血后72小时内入院的200名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筛查,其中163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随机分组为硝普纳组(89例)和尼卡地平组(74例)。在163名患者中有107名开始使用任一药物进行静脉内血压控制,其中60人接受了硝普纳治疗,47人接受了尼卡地平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血压在目标参数内的时间占总治疗时间的比例是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次要指标包括每日滴定调整次数和使用的额外“按需”(PRN)药物数量。其他次要指标包括死亡率、总体发病率、药物特异性并发症和血管痉挛发生率。
SAH患者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将血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目标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ICH患者应在症状出现后的前24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以下,然后逐渐放宽。
可控、强效、更便捷!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程度相似,尼卡地平和硝普纳控制血压在目标参数内的时间比例分别为66%和69%,没有明显差异。
在剂量调整方面,接受尼卡地平治疗患者的平均每日药物剂量调整次数显著少于接受硝普纳治疗的患者(5.7次 vs 8.8次,P=0.0012);尼卡地平组患者为维持目标血压每天额外服用PRN药物的平均数量也显著低于硝普纳组(1.4次 vs 1.9次,P=0.043)。
排除所有交叉服用或同时服用两种药物的患者后,硝普纳组仍有56名患者,尼卡地平组仍有24名患者。研究人员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尼卡地平组患者平均每日药物剂量调整次数显著少于接受硝普纳治疗的患者(3.9次 vs 8.6次,P=0.0001);尼卡地平组患者为维持血压控制每天额外服用PRN药物的平均数量也低于硝普纳组(0.74次 vs 1.59次,P=0.063)。但两组患者控制血压在目标参数内的时间比例无明显差异(69% vs 72%)。
在仅接受尼卡地平治疗的患者中,平均收缩压为135±2.0mmHg,平均舒张压为70±1.4mmHg。在只接受硝普纳治疗的患者中,平均收缩压为138±3.1mmHg,平均舒张压为74±2.7mmHg。在交叉组(接受两种药物治疗的患者)患者中,收缩压为141±3.1mmHg,舒张压为76±1.8mmHg。三组患者之间的血压无明显差异(P=0.29)。
总体来看,硝普纳和尼卡地平在控制ICH和SAH患者的血压方面均有效,但从剂量调整和额外的药物治疗上来看,显然尼卡地平使用更加便捷,能为临床带来更多便利。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安全有效的降压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作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具有降压迅速、可控性高、安全性好以及用药便捷等优势,可以作为ICH和SAH患者降压治疗的优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