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局发文开始,大部分中小药企都抱着观望态度,然后组织公司各部门分别做调研,找合作单位,分工落实到每个负责人的头上,表面上看已经起步,但随着总局对一致性评价的推进,计划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表会先后经过几次变更修改,每隔一段时间删去一个或几个品种,计划表内容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三两个甚至要剩下一个,做还是不做?接着讨论......
终于经过多次的头脑风暴及讨论,领导们艰难地决定,放弃吧,不干了!
像这样的情况,在过去的大半年中,比比皆是:
5月23日CFDA发布统计: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各剂型共79产品放弃一致性评价。在这些基药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共有批准文号117中,目前放弃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数为21,约占20%。磺脲类降糖药的145个批文中有58个放弃,放弃比率达40%。
8月21日食药局组织各省局对企业开展289目录内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
结果显示生产企业持有文号的总量有14011个,决定不放弃的有8042个,还在犹豫的有560个,已经放弃一致性评价的有5409个,已经开始的有3607个,放弃的至少占38.6%。品种包括甲硝唑胶囊、克拉霉素片、阿奇霉素颗粒、阿司匹林、左氧氟沙星片等常用品种。
放弃就意味着不再生产,放弃就意味着退市!一家小企业好不容发展起来,靠一两个品种挣钱,结果来了个一致性评价的坎,不是不想过,是真的过不去!
1、行业竞争激烈,努力去拼也不一定有好结果
大家都知道临床常用的品种,拥有文号的厂家很多,放弃的企业也很多,开展评价的企业也很多,谁能最先通过评价,就能抢得先机,相反,小企业却人又缺钱,如何能跟大药企竞争,就算最后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到了何年何月?市场早就被沾光了,可谓花钱讨不到好。
2、钱、人、时间,你有哪一样?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药企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既要钱,又要人要时间,有些省份比如山东济南对一次性评价通过的企业,单品给予最高400万的奖励,而你的省份有吗?
全国人大代表、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致性评价一个品种300万元是友情价,500万元是市场价。
有业内一机构细致解析了一致性评价的行情:原辅料采购50万,结构确证和验证10万元(晶型、杂质、粒度),工艺验证、动态生产、小中试生产10万元,注册及检验费25万元,人力成本100万元,BE试验250万元。
如果一家药企有100种药品做一致性评价,则需要为此支付5亿元。
据insight数据,此次入选首批一致性评价品种批文最多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双鹤药业、广药白云山医药集团、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批准文号数量分别是505、211、200、144、132个。若2.67万个品种都做一致性评价的话,预计花费1000亿元。
这对于中小药企来说不死也得脱层皮,元气大伤后能不能恢复也是个未知数!
总局规定的做一致性评价的时间期限是2018年底,从申报参比试剂,到处方工艺的二次开发,到BE备案和BE试验,再到最后的评审审批,至少需要22个月左右,现在到2018年底不到36个月。
这仅是完成受理的时间,而不是最后评审通过的时间,而且是在一切都正常通过,不包括评价失败、重新评审的时间。
对想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中小药企业来说,有可能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士,对政策不了解,如果要做只能摸石头过河,边做边学,边学边掉入坑,所以花的时间两个22个月不一定能做得完,对他们来说代价是很大的。
中小药企在各种高层会议后终于决定拿一个品种拼一拼,可谓勇气可嘉,但是刚开始你就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的一些大问题不是资金,而是由于一致性评价试验资源如实验室、医疗机构的稀缺,常常出现找不到的尴尬。
据统计,目前具有BE资格认定有53家机构,平均大概20个床位,一年能够承接的BE量在30个左右,以此计算,每年能够通过核查不会超过1500个品种,三年能够完成的品种只有4500个。而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涉及一致性评价品种289个,2.67万多个批准文号。
关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网上一片哇然,各有各自的看法:
从国家层面来讲,初衷是提高全国药品质量,给个大赞!
许多网友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一个网友言辞犀利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想搞垮民族企业,让外企全面占领中国市场,是汉奸行为!”
想想也是,也不全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只会让外企的蛋糕越来越小,因为行业内部有一个定律:原研药的价格按100%算,第一个仿制药上市,品种均价在90%左右,第二个仿制药上市,品种均价在50-60%左右,第三个仿制药上市,品种均价基本上就在30%左右了。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8号文中明确指出当同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个品种有三个以上的仿制药,那就是国家采集首选,原研药其次,但是抛去外企的强大挤压,小企业能不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考验,又是另一回事啦!
还有网友表示烂药太多,必须的全面洗牌和淘汰。
这的确是一场药品行业的大洗牌,无论是制剂行业还是原料药行业,国家风风火火地搞一致性评价来淘汰无力应对的小企业,而原料药行业的环评压力和政策打击又越来越严重。
众所周知原料药企业的出路除了严格整改就是向制剂转型,而小企业再转型也是小企业,一场原料药市场的淘汰赛后再经历一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淘汰,你认为他会活到最后吗?
未来小企业想要生存,只能另谋出路,比如利用现有生产管线,投资研发新仿制品种,可以以点破面;比如投资生产车间,提高车间的生产能力,承接OEM项目。
实在不行就只能并购到大企业中,这也是很多大企业加速并购的原因,其目的就是抢占先机吗,获取更多资源!今后小企业的文号数量一定会大幅度下降,一些熟悉的药品,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零食一样,只能存在在记忆中了!
借用一句网友的话来概括小企业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放弃你,
我的心也痛,
你曾经也是我的心血。
不放弃,
我将会是苟延残喘、借债度日!
药,
我只想对你说,
爱你真的很难!